2006年11月1日 星期三

靈蛇(禪密)雙雲功

雙雲功

                                                                                                                       -----劉漢雲------


雙雲功,取意於法界「花香雲,光明雲」。因其核心是「動」在於氣動。起初曾以「引動功」為名見於世。一九八四年恢復了原名。


──此功法的核心在「動」;動中得氣,動後應用。




雙雲功,是從靜中得氣(真氣、元氣或謂生命能),以此為動力,根據需要,利用氣的運行和發放,是肢體(包括內臟)自行運動和回授引動以及發氣於他人進行催動的鍛煉與治療方法。

雙雲功的核心是動。

其所以動,源於人體有陰陽、表裡、上下、反正、虛實和動靜之分。分之見其離,合之渾然無間,一而二,二而一,利用這一自然變化的規律和手段,來平陰陽、疏經絡、調氣血和舒五志(即改善生理功能和精神狀態。五志為懮、思、恐、喜、怒),起到防治疾病和延年益壽的作用。

「靜極生動」,「定中無定,寓於動」,是雙雲功的理論基礎和巧妙運用。

靜是萬物在動在變的另一種形式,動靜相間、相互為用是其實,但動是基本的,永恆的。如何利用合理的動有效地促進來氣的作用,遼東和利用人所固有的潛在功能,進行自我調節,為身心健康服務,是從古至今氣功界關注、探索和爭論的問題。

我國原始古老的禪修功法,著重於外靜內動,自修精、氣、神,繼之輔以動功,如「導引術」、「易筋經」、「五禽戲」等等,注意到筋、骨、皮的鍛鍊,這是演進。爾後出現並延用至今的自發運動、自身引動和發氣催動等則又稱「禪坐」(靜功)與「導引」(動功)創造性的結合與運用,是氣功方法的改革,是我國釋、道、醫、儒、武界氣功家與廣大群眾從實踐中總結出來,正在研究充實的寶貴經驗。

非鬆不靜,由靜至定,非定不悟,由悟生慧。

鬆、靜、定、悟、慧五字,概括了雙雲功的鍛鍊方法、過程、關係、目的和效果。

體鬆,可心靜、息調,在此基礎上,才能由單一心境傳入無心(無雜念)和忘息(或謂止息)的境界——定。「定空久定,神通慧」,定中可悟,悟中生慧。心身(性命)雙修,帷慧斯終。而身——心——天——身的關係和相互作用,即對「人天合一」(宇宙同化)和「人天效應」(人體同宇宙間的相互作用)的探討和體用,又是氣功研究的一個主要方向和重要課題。

鬆在密處。鬆此可牽動全身,利於血之流通、氣息之運行。這是法輪(周天運氣)的樞紐通道,是陰陽二氣(先天氣和後天氣)必爭之地。

靜在慧中(也稱慧目、緣中,在兩眉頭上陷中)。體現禪修中之“笑不休”和“遍體生花”於此,舒五志、生智慧也在於此。“笑從內心起,慧從悟中生。”

定非定(不是守一定一,即不死守)。從初級階段的物(從外界反映到內境的知覺),到高級階段的無(從內境到釋放於外界的解脫),即由系緣於物的起步過渡到逐漸深化的擴散,以及“對景無心,是大還”,要逐漸體會,循序漸進,勿忘勿助;顛倒始末,放任或執著,均有礙進步。

悟,是得的過程和手段。悟,不要想入非非,製造假象。

慧,是得的實效和目的。慧,要圓滿成功,勿漏勿泄。

鬆、靜、空、悟、慧,具有生理和心理、精神和物質、

宏觀和微觀兩個方面的內容和重要意義,有其因果,有其深度和廣度。我們在學練中體用,更有待科技界氣功象的繼續研究,用現代技術手段和論理方法,去偽存真,並加以提高,使其科學化和大眾化。

三、 功   法

被動運動

這是“氣功內作用”,是被動運動階段,也是整套引動功的築基功夫和起步運動;是靜中“生”動。“陰靜極必有陽動,則氣有循環,真機自然復動”。練此部功法,關鍵在於動中“求”靜,即在肢體被氣催動過程中,要繼續意念活動(存念、意守)於體外大自然界(宇宙),利用客觀生動和主觀求靜這個動與靜、身與心的矛盾統一,求其巧妙之運用。

l﹒站勢

(1)兩腿開立,兩腳距離與肩同寬(腳尖稍外撇)。雙膝微屈,但關節要滑利,屈中求直。收臀,以消失腰椎生理性前彎角度。兩臂微屈置於頭兩側(掌心向裏。初練時,可置於腹而或胸前,掌與頭、胸、腹的距離不少於33厘米。姿勢要舒展大方,大有氣吞山河之勢(圖1)。指、趾散;腋脅空;頭頸虛頂;會陰鬆(會陰:男子為陰囊與肛門之間,女子為大陰唇後聯合與肛門之間);體重落於踵(與“真人之息以踵“相呼應)。其練法是:以兩腳跟聯的中點為一個點,會陰、百會(在頭頂正中.與耳尖聯之交點)各為一個點,要求這下中上三點垂直一線,維持身軀中正,并利於放鬆。

(2)開目遠視(男面北,女面南),合於採陰補陽或採陽補陰,以期心腎相交、水火既濟。

(3)遙想山、水、日、月、星、雲等宏偉自然美景。初練時系緣於物, “神無思慮,氣不媱姤(飄散),必先有歸依”,進而似覺非覺──似無心,最終過渡到空、無──無我。“還神攝氣,妙在虛無”,即自身宇宙客觀化或謂天人合一的融化以至“解脫”。

(4)自然呼吸。“吐惟細細,納惟綿綿”,以至“忘息”之若有若無。“似有者尚有有,似無者未真無”,要自然形成,切忌刻意追求和勉強從事。

(5)收功。一升一降、“一開一合,是動靜運動周而復始、不斷變化的表現程序。引動功的升降開合,是指動作、氣息、意念三者聯成一體而又互為作用而言。雙雲功中的收功。會因人而異,要區別對待,更主要的還要順乎自然,以各自的“自覺適度”為依據為尺度,自行修練,自行衡量;強調“有生有藏,全時機;一動一斂(包括身、心、息三個方面),務求圓滿順利”。操作方法是:當四肢或內臟發動到一定時間和程度,自然欲止的時候,要兩掌交撫於臍下三寸處的關元穴(掌心向裏;男左手在裏,女右手在裏);存念於小腹腔內(關元穴後深處)。意守於此,“神返身中氣自回”,求得“回陽不漏”和“圓滿成功”。收功的時間長短,要從全身停動起,直至全身氣感消失止,要耐心等待,切勿“草率收兵”(圖 2)。

2.坐勢 坐凳,椅或沙發均可(加用蒲草墊,尚可助氣通竅),但要鬆腰和上身豎立,百會與會陰上下垂直一線。兩掌分置於腿上(掌心對臍下一寸五分處的氣海穴)。兩腳前伸,全腳鋪地,小腿與大腿的角度要大於直角,以利放鬆 (圖3)。

其它要求與站式同。

圖1

圖2

圖3

3﹒臥勢 要仰臥,枕勿過高,以利呼吸。兩膝向外微屈,以兩踵相抵為度(膝下可放一小墊);兩掌分置於腹股溝,掌心對臍下氣海穴或掌心俯蓋於氣沖穴(臍下17厘米,再旁開7厘米),以利放鬆,以助氣感(圖4)。

其它要求與站勢同。

此部功法的效應,伊始,先指、掌,後全身產生氣感,如:熱、涼、癢、麻、酸、脹、輕、重、跳、疼、大、小、空、無等感覺。或者偶見閃電、流星、虹、旭日、月成五彩繽紛等光亮,嗅到奇異花香等。這是氣的產生和流竄過程中的內動現象,是外動的前奏和基礎。繼而蔓延衝蕩,四肢百骸被迫地做出顫、抖、搖、晃、轉等動作,或快或慢,或剛或柔,千姿百態,有人還手舞足蹈,循經點穴和拍打按摩,以至跑、跳、滾、爬,甚至做出不會想像過和平時做不出的高難動作等等。這是出自本能(包括潛在功能)和需要,其動作的質和量,自會因人的體質強弱和病的性質、部位,以及氣功內作用的大小,自發而有選擇、有目的地進行。因而,練功之後,自覺身軀輕鬆靈活,神志開朗豁達或症狀頓減,久之則“氣血流暢,疾病不生,五志舒和,長壽明性(生慧)”;絕無主動機械運動之後的心跳氣喘、大汗淋漓、疲倦無力,甚至失誤損傷等情況。


主動運動

這是“氣功外作用”,變被動的催動為主動的引動階段。由此,體現出第一部“氣從內生及其發動”與此部“氣又外來及其引動”的法、理、能的連續性和能動性,以及它的目的、手段、作用和特點。

操練此部功法獲得的功能(發放於體外的內氣,即外氣)圖5強化之後,其發揮和利用可隨心所欲,能高效率地治療疾病和鍛煉身體。所以,收效如何,在於功能大小,在於對功法的深透理解與持久修練,尤其是第一步築基功夫的鍛煉。本部功法站、坐、臥均可。以先練站勢為好;但體力不佳者應先練臥勢。

預備勢 鬆體,寧神,調息方面的要求與第一部功法同;但可開口,意念活動在被引動部位。

(1)全身得氣後,輕握拳,兩臂彎曲,緩慢沿身而上舉過頭;打開兩拳,用掌俯蓋頭頂百會穴(掌心與百會相距7一 10厘米)(圖5)。

(2)存念於掌,著氣於掌後,用掌心發氣,等待氣貫全身。

圖6

圖7

圖8

此時涌泉穴有溫熱或跳動感(涌泉,在足心陷中,中趾至足跟聯線的前三分之一與後三分之二交界處)。

(3)兩掌下移(掌心向裏,掌與身軀相距7一10厘米),對面部發氣,而部氣感明顯,肌肉顫動,甚至臉跳目轉,耳鼻煽動和扣齒有聲。這時加強發氣,兩掌一上一下或一前一後,上下前後移動發氣,面部氣血-聚一散,掌心有麻、熱、脹或跳動的感覺,又可牽動頭部扭轉和擺動。對矯正視力、目斜,治療頸椎病有效(圖6、圖7)。

(4)兩掌下移,對胸部發氣引動,胸部肌肉可顫動,兩肺泡大幅度舒張和收縮,胸椎前後左右呈波浪式有節奏的擺動或蛹動,心區略有溫熱或電麻感;可排痰,平喘(圖8)。

(5)兩掌下移,對臍上13厘米的中脘穴發氣,可引動胃、肝、脾、胰等器官蠕動,時有打嗝等情況;可順氣和促進消化功能(圖9)。

圖9

圖10

圖11


(6)下移至臍下氣海穴,對其發氣,大小腸蠕動明顯,時有矢氣,腰椎波浪式有節奏地前後左右擺動、扭動和蛹動等;對大便不正常和腰椎病,冶療效果好(圖10)。

(7)再下移至腹股溝氣衝穴,髖關節即擺動和做出大幅度迴環動作或不自主地轉動身體以及下肢顫抖等;對腰胝部和下肢運動受限諸疾有效(圖11)。

(8)兩掌分開置於腹前和腰後,同會陰部發氣,則全身顫動,有特殊氣感;可促進性激素產生,治療性功能減退有效 (圖12)。

(9)指尖向下,對大腿部的伏兔穴(在髕骨外上緣直上約2O厘米)發氣,下肢可隨手勢而起落和擺動,腳趾也各個蹺動;有治療下肢關節疼,肌肉萎縮和風濕症的作用(圖13)。

圖12

圖13

圖13

(10)握拳,經身前上移至頭頂,開掌,沿身前兩側和中上下往來,再發氣、再貫氣,則全身上下內外連動或身體上下跳動不已。雙掌左右分別向脅下前後左右劃半圓移動,髖關節可繞環運動和上身晃動、扭動;可調整全身,解除疲勞,振奮精神(圖 14)。

(11)站勢,兩掌心向裏分按於腎俞穴(在第二、三腰椎棘突間旁開5厘米處),小腹腔內器官動之明顯(圖15)。雙掌交(男左手在裏,女右手在裏),合按於命門穴(在第二、三腰椎棘突之間),脊柱動之加劇;對內臟器官下垂、腎虛、腰肌勞損、腰骨損傷後遺症有效。

圖15

圖16

圖17


2﹒坐勢 對膝上鶴頂穴(在髕骨上緣正中凹陷中)發氣,小腿可舉起蹬踢(圖16)。單掌對一臂曲池穴(在肘橫紋撓側頭處)或肩發氣,手臂會不斷甩打(固17)。前者對膝關節疾患,後者對“网球肘”和肩周炎等有治療效果。

3.臥勢 單掌於身側脅下章門穴(在第十一浮肋前端)反正劃圈發氣,則會左右翻身和滾動(圖18);有改善骨質增生、脊柱活動受限等作用。

圖18


聯合運動

這是發氣於他人,幫助引動和進行催動的功法。它是第二部功法鍛煉後所得的功能,在不受時間、空間限制的情況下,進一步的發揮和利用;是以此作為治療手段和輔助練功的專業人員所學習、鍛煉和使用的。因此,它已超出“自我身心并修”的範疇,是一種有目的地使“氣”經過自身調節和強化之後,使用某種意念方法,通過某些輸出渠道,定向佈於外,作用於人,為他人服務的氣功力法之一。

此部功法的內容,關聯到禪密五步功中的“吐納氣法”、“陰陽合氣法”和“洗心法”,有其系統性和目的性,捨其一,既無力,又無益,且能損傷自己,貽誤他人。放在學練此功法之後,為求得深造,高度發揮功能,取得更好的功效,尚須再學練“吐納氣法”、“陰陽合氣法”和“洗心法”。

圖19

圖20

雙雲功中的發氣催動治療和助功引動功法如下:

預備動作 受氣人(以下簡稱“對方”)站、坐、臥皆可,但以站、坐、臥的先後順序操作為宜。要求全身放鬆,闔目,不加抵制(故意抵制,後果不佳)。

發氣人按如下要求:

(1)兩腿開立與肩同寬,鬆體、寧神和調息片刻,等待全身得氣。

(2)提雙掌置於雙腳之上(臂微屈,掌心向下),十指微屈分開。

(3)雙掌指尖稍向裏,輕輕上提下按,等待氣注雙掌(圖 19)。

(4)微閉目,渺視對方全身。

導引動作

(1)左轉身,雙掌向左側身後劃弧的同時,右腳尖外撇,對向對方,成丁字步。此時,體重大部落於左腿,仍然目視對方(圖20)。

(2)右轉身還原,同時雙掌向後向上向前劃弧落於胸前 (右手與肩同高,左手位於乳下),十指微蹺,掌心和十指對向對方。

(3)力和氣來自地下,經踵至身,脊柱微微孀動;視射向對方身軀,上下往來(圖21)。

(4)左轉身,體重大部落於左腿,同時抽回變掌分別經脅下向後劃弧,掌心向上(圖22、圖23)。

(5)右轉身還原的同時,雙掌分別各自由後向前向上劃弧 (掌心向前);接連翻掌與肩同高(掌心向下),指尖、掌心對對方,兩眼射向對方(圖24)。

(6)雙掌由身前下落,分別經身側兩脅下向後、向前划弧,再收回交撫於臍下 (男左手在裏,女右手在裏),進行收功。

(7)再右轉身操練和使用,惟方向相反。 3﹒吐納方法轉身和抽掌時,吸氣; 指、掌、眼三者並用,射向對方時,呼氣。 4﹒意念活動吸氣時,視野寬,渺視對方,無意且鬆散。呼氣時,聚目光,射向對方,有意又有力。

聯合運動階段所謂聯合運動,是指練己與制人功夫統一後的應用而言。練已是建築前的基礎,制人是築基後的成果。雙雲功的理、法、能、效,是禪密五步功的第一步,在學、練和用的各個階段中會遇到一些主客觀因素造成的差異。這可以逐步求得糾正,那就是創造條件;刻苦學練,繼續鑽研,奮斗到底。

“先生於內,後取於外,外為我用”,是禪密功的指導思想、練功方法和應用目的,缺一不可,又必須有機結合。因此,在準備工作中,應看重內氣養成,以全身得氣(或謂步入氣功態)並以內氣充盈為尺度,為前提。

在導引動作中,要內(脊柱)外(四肢)齊動,以踵為連接點,力和氣由地下來,經由身軀到手和眼,長河水不斷流。

在吐納方法上,要交替輪換,不間斷;既各有側重,又各有所用,還要“川流不息”。

在意念活動方面,動作的舒展和氣的呼出,即是發。動作的回縮和氣的吸入,即是收。先收後發,發後再收,周而復始,一升一降,一開一合,相互作用,連動不已,不可偏頗。

導引動作、吐納方法和意念活動三者結合,混元一體,尤其是氣的作用由於練己而強化,並可聽從意念支配佈於內和運用於外之後,即可得心應手,運用自如。

古人云:“先己(以意導氣)後人(以氣人),內(發氣人)外(受氣人)相合(“氣場”相聯),開合升降(發氣人的意念活動的變化、吐納方法和導引動作的不同),變化不已(受氣人被迫進行多樣的肢體運動或者體察到氣在體內流竄不已等實感)“。


古人還告訴我們,意念是主要的,就是說要強調“念”的作用,訣云:

重意不重氣,重氣無根。

重氣不重力,重力無氣。

重氣又重力,傷己害人。

又說:

意氣雙不重,無影無蹤。

氣力雙不重,內外皆空。

力意雙不重,氣不運行。

最後重復一句:一是在第二部功法運用自如之後,方可學練此功法;二是仍要功後收功,徹底收功。


其它

1﹒練功時,鬆衣帶,穿平底鞋,收起手表和眼鏡;不飢不飽;選擇平坦、整潔、肅靜、幽美和空氣流暢的場所進行。酒後和心情不佳時,暫不練功。

2﹒按時練功,特別是晨間練功(平旦之氣至清),養成習慣。夜間睡前再練一次;也不妨在午夜練,即“十二時中須認子”,試看氣感如何。

3,古人云:“念茲,在茲,常惺惺。”要見縫插針地練,做到氣功家們說的那樣,“行、站、坐、臥,不離這個”。水滴石穿,功到自然成。

4﹒無畏非議,不怕干擾。相信氣功科學,堅持鍛煉,增強體質,戰勝疾病。

5﹒輔導員要隨時觀察學員的練功情況和精神狀態;留意周圍環境,努力為學員排除外來干擾。對長時間自動不止的學員,特別是對不能自主收功的學員,可進行語言誘導,如輕聲說,“全身放鬆,睜開眼看我,深呼吸,停下來收功”。必要時,可面對面用雙手分別擒住對方的兩手腕,然後用兩拇指和中指對捏和對插對方小臂的內關穴和外關穴(內關穴:仰掌,腕橫紋二寸,兩筋之間;外關穴:腕背橫紋上二寸,兩骨之間),直至停動,再稍散步,即可。如用重刺激手法和粗魯語言,予以強制收功,功後會感覺不適,產生恐怖心理之後,有礙今後練功,甚至造成偏差,影響也不好。


附錄 :  問題解答

1.“三點成一線”如何掌握和檢驗?

三點中以會陰為主,微微搖晃髖關節,當百會、會陰和兩足跟聯線中點三者上下垂直一線時,手足或全身氣感明顯。

2﹒除“男面北、女面南”外,還可面向何方?有時接連幾天氣感不明顯,甚至完全消失,為什麼?

這些都是通常規律。因為月之盈虧、日之變異、天之陰晴或周圍環境中電、磁、光、聲等客觀物質,以及自身的“生物鐘”等影響,氣感有時或接連幾天會有所特異和改變。因此,可因時因地制宜,臨時調換面對方向或改換練功時間;注意記錄,探索自己的“生物節律”,做到心中有數,指導今後練功。

3﹒初練時,系緣於物,最終過渡到空無。但在發動之後,又該如何想法?

“動中求靜”。在被動運動過程中,仍要系緣於物(自然界美景);不要為動而分心,同時更要放鬆身體,把鬆和靜貫徹始終。

4.“呼吸要自然”,怎樣衡量?

練功中,不要考慮呼吸,更不要故意把呼吸拉長、縮短或中間停頓等;要任其自然,在自然中形成。

5﹒明性(生慧),怎樣理解?

生慧,是身心并修中的主要效果和最終目的。生慧就是身體好,頭腦靈,記憶力和理解力強,神志豁達,胸懷開闊。

6﹒練功當中,自覺病區(灶)有不適感,如脹、疼、癢、吸縮和跳動等,是偏差嗎?

祖國醫學認為, "氣滯則血郁“和“不通則痛”。氣功界體會:在氣攻病所,將通未通時,往往要疼,甚至自覺症狀加重。因此,不要中輟練功,但要留意病情變化,必要時,請醫生檢查和診斷。

7.“可以開目”進行自身引動。開眼引動也行嗎?

用眼看被引動部位,會加強意和氣的作用,收效會更好些。“眼到意到,意到氣到,氣到生效”,就是這個道理。如禪密功全國輔導總站北京市輔導分站(籌)負責人之一馬慧文老師用眼發氣,可越距五米引動他人而屢試不爽,就是眼、意、氣三者聯合應用取得功效的表現。此外,對百會、腎俞等目所不能及的穴位施術時,可闔目內視該穴位,存想該穴位,再加上用耳去聽該穴位,耳目並用,加強意的作用,同樣可收到滿意效果。

8﹒動,不是主觀臆造,但是在自發的被動運動中,可否有意加大運動量和難度,追求或模仿其他動作和形象?練功時間,是否越長越好?

“順乎自然”,同樣可用來指導氣功鍛煉。肌肉疲勞時,會產生顫抖、痙攣、疼痛等,這是被迫出現均不良反應,後果不佳。

自發的被動運動,是由於氣的內作用,出自本能和需要,合乎生理的自然規律和要求,而不同於主動的機械運動;要順乎自然,以自發地進行為好。古人要求的“勿忘勿助”,即不故意、不勉強,這是有一定道理的。

9﹒練雙雲功的同時可否練其他功法?

氣功鍛煉方法不盡相同,各有長處和短處。鑒別一種功法對自己是否適宜,是需要一段時間的。為了排除干擾,便於查明根由,在學練一種功法的同時,不練另一種功法,是對的。當然,學練一種功法有了體驗之後,再學練另一種功法,比較分析,取長補短,總結出自己的經驗,這是我們的共同願望和責任。

10﹒練功期間是否禁止性生活?

練功時,周身舒適,有輕微的溫熱、電麻或性感等氣效應,是正常反應。在此真氣養生階段,有必要適當地調節性生活,而不是禁止。但有人趁此春芽初萌時機,得“一”(氣→精→神,長)去“一”(精→氣→神,消),不以厚土培育,或去拔苗助長,或去窮源絕流,不僅徒勞無益,且會適得其反。

11﹒發氣回授引動自己,是否會因用了自己的氣而有害自己?

自己的氣用於自己,收到引動助功和治療的效果,是在受益。此外,發動之後,內氣又會再生、補充和壯大。當然,內氣佈於外,再射入內,通過相距一市尺左右的空間會有些耗散,但這微不足道,勿因噎而廢食。

12﹒發氣引動他人是為了助功或治療。輔導員是否需要對每名學員都發氣助功和發氣治療?發氣治療適於哪些疾病,發向哪些部位和穴位?

發氣助功,只用於長期無氣感的學員和用於直觀教學。發氣人和受氣人有時會因一方或雙方主客觀因素影響,效果有所差異,但受氣人全身或局部覺到素日所未曾有過的氣感,或氣感增強,即為有效。正如學練本功法的人儘管長期不動,但自覺有氣感,同樣在受益和收效一樣。發氣催動的適應症和發射部位,詳見第二部功中回授引動的部位和穴位及其適應症,這對動或不動的受氣人都是一樣。受氣人發動之後,可任其自行運動,因為這種動是受氣人自發和需要,切勿干擾;要臨場監督,必要時可進行語言誘導收功。發氣治療須與醫務人員和受氣人密切配合。

13.“氣”已證實是物質且有能量,但其質與量是有限度的,因而是否會因發氣過多而損傷自己?

應用發氣助功或治療的輔導員,必須是身體健康,氣功鍛煉有素,掌握祖國醫學的經絡、藏象學說基本知識,這是前提。但有些康復的病入運用此功法熱心於為他人服務,後來病又復發的實例有之,應引以為戒。發氣過程當中的意,即氣和力由地下來並又川流不息的意念活動,須臾不可離。禪密功的氣,是先生於內(身體),後取於外(宇宙),外為我用(內外聯成一體又再作用於內或外),不是僅限體內或只取之於體內。人體氣場連通體外自然界,相互作用而又對人體賦予強大的能,氣功界對此有體會,國內外科技界也著文論證,已毋庸置疑。但由於發氣人的功底不厚,功力不強,兼又頻頻施術,損己誤人,也是難免的。

一九八四年五月於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