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1月9日 星期四

轉載帖子----秋季忌胡亂進補

轉載帖子----秋季忌胡亂進補


  從炎夏轉入涼秋後,人們胃口和精神漸漸好轉,因此,往往自覺、不自覺地開始“秋風起,肚腩肥”」。大量臨床實例告誡人們,秋季若不注意進補原則、方法和補品的選擇,盲目“亂補”,不但于健康無益,反而可能致病。專家指出,酸鹼失衡是致病的一個重要誘因。


  食物搭配很重要


  維持酸鹼度的物質基礎是酸鹼性食物的合理搭配。當膳食的酸鹼度偏弱鹼性時,可在滿足人體的生理需要的同時,使機體處於弱鹼狀態,廢物的排除也能快速而徹底,不易在體內累積。相反,若攝取過多的酸性食物,導致體內環境特別是血液由弱鹼性轉變成為酸性時,會衍生各種疾病,導致部分器官功能的減退,甚至衰竭。


  凡食物中所含的氯、硫、磷元素較多,在體內最終代謝產物呈酸性的,即為酸性食物。這類食物主要包括畜、禽肉類、魚蝦類、蛋類、穀類以及硬果中的花生、核桃、榛子等。


  凡食物中所含的鈣、鉀、鎂等元素的總量較多,在體內的最終代謝產物呈鹼性的,即為鹼性食物。這類食物包括各種蔬菜、水果、豆類、奶類以及硬果中的杏仁、栗子等。


  還有部分食物既非酸性也非鹼性,如烹調油、黃油、澱粉及食糖等,被稱為中性食物。


  平衡酸鹼度要有四堅持


  大量的科學研究早已證實,如果長期偏重於肉類和糖類的攝取,又缺乏蔬果的調和,可導致酸性物質在體內聚積過多,不但促使新陳代謝作用發生變化,加速衰老,還會帶來各種疾病。


  因此,把握好酸鹼平衡,專家提醒要有四個堅持:


  第一,滿足機體對水的需求。包括食物中的水分在內(如蔬菜、水果、米飯、饅頭、肉類、豆類、奶類等都含有一定量的水分),秋季每日水的攝入量應達到2000毫升,以維持水電解質代謝平衡,也是維持體內酸鹼平衡的一個重要方面。


  第二,多吃蔬菜、水果,補充體內維生素和礦物質,中和體內多餘的酸性代謝物,起清熱解毒之效。蔬菜水果有“三寶”,即維生素、無機鹽和膳食纖維,並且其體內的最終代謝產物呈鹼性,能夠協助保持酸鹼平衡以維持體液的穩態。


  第三,多吃豆類等高蛋白植物性食物,少吃油膩厚味,並盡可能少食用蔥、薑、蒜、椒等辛味之品,不宜多吃燒烤,以防加重秋燥症狀。


  第四,多食溫食,少食寒涼之物,以保護頤養胃氣。如過食寒涼之品或生冷、不潔瓜果,會導致溫熱內蘊,毒滯體內,引起腹瀉、痢疾等,故有“秋瓜壞肚”之民諺,老人、兒童及體弱者尤要注意。


      秋季飲食保健


  “三拒絕”


  秋天氣候涼爽,人們的飲食、睡眠、精神都好了起來。此時,“秋乏、秋燥、秋肥”也正向我們走來,如果保養不當,也會增添許多新的煩惱。


  拒絕秋乏


  告別了炎夏,迎來了天清氣爽的秋天,人們感到比夏天要舒服得多了。可是,一些人會有困倦疲乏的感覺,這種現象被人們稱之為秋乏。秋乏是補償夏季人體超常消耗的保護性反應。雖然經過一段時間的調整與適應,秋乏會自然而然地消除,但為了不因此影響工作和生活,最好還是採取相應的防治措施。首先,要進行適當的體育鍛煉,如散步、爬山等都是很好的選擇,但開始時強度不宜太大,應逐漸增加運動量,如果過度運動,將會增加身體的疲憊感,反而不利於身體恢復。其次,盡可能充足睡眠。第三,要調整飲食,飲食宜清淡,避免油膩。


  拒絕秋燥


  秋天乾燥的氣候,使人常感到口鼻咽喉乾燥以及發生燥咳,又因肺與大腸相表裏,秋令還可出現大便燥結。此外,秋燥還可導致口唇乾燥、皮膚乾裂以及毛髮脫落。防止秋燥,首先要注意補充水分,每天最好喝3~4杯開水。秋季飲食應以滋陰潤肺,防燥護陰為基本原則,可多吃梨、蘋果、葡萄、香蕉、蘿蔔及綠葉蔬菜以助生津防燥,少吃辣椒、蔥、薑、蒜等辛辣燥烈之物。中老年人在秋季洗澡不宜過勤,每週洗1~2次為宜,每次不超過半小時,水溫在25℃左右。


  拒絕秋肥


  夏天天氣炎熱,能量消耗較大,人們普遍食欲不振,造成體內熱量供給不足。到了秋天,天氣轉涼,飲食會不知不覺地過量,使熱量的攝入大大增加。再加上宜人氣候,讓人睡眠充足,汗液減少。另外,為迎接寒冷冬季的到來,人體內還會積極地儲存禦寒的脂肪,因此,身體攝取的熱量多於散發的熱量。在秋天人們稍不小心,體重就會增加,這對於本來就肥胖的人來說更是一種威脅,所以,肥胖者秋季更應注意減肥。首先,應注意飲食的調節,多吃一些低熱量的減肥食品,如赤小豆、蘿蔔、薏米、海帶、蘑菇等。其次,在秋季還應注意提高熱量的消耗,有計劃地增加活動。秋高氣爽,正是外出旅遊的大好時節,既可遊山玩水,使心情舒暢,又能增加活動量,達到減肥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