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0月26日 星期四

銀杏----青春不老的新希望

銀杏----青春不老的新希望

譚寶能中醫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銀杏又名公孫樹,因為生長緩慢,要等到孫子出世了才能採收,2億5千多年前,當侏羅紀恐龍掌控這個地球的時候,銀杏已經在地球生長繁盛。歷經千億年的變動,只有銀杏仍保持著它最原始的面貌,成為地質古生代下,二疊紀的孓遺植物,在生物演化學上更是最珍貴的「活化石」。在古老的傳說中,它是神奇的醫療之樹,在最新的醫學研究中,它是人們追求青春不老的新希望。


銀杏俗稱白果,其形似小杏而核肉色白。中醫用常果肉,現代發現葉子的藥用價值。果肉有定痰喘,止帶濁臨床應用於咳嗽痰多氣喘、白帶、白濁及小便頻數等症。並可抑制肺結核桿菌、葡萄球菌、大腸桿菌等。銀杏葉被用來治療胸悶、心痛,改善心腦血液循環,降低膽固醇、改善高血壓等症狀。銀杏樹的樹根,用於滋補強壯,改善虛弱體質。


銀杏葉的被證實的功效有:


1.促進血液循環,預防心血管疾病



德國的學者從銀杏葉萃取菁華分析其成份,發現銀杏葉中的黃酮體、雙黃酮體、銀杏內酯類化合物等成份,能活化血小板功能,使血液不會凝結成塊,它同時能使血管擴張,促進動脈與靜脈的血液循環,因此能預防心血管疾病、腦血栓與中風、改善男性性功能。


2.增強記憶力,預防老人癡呆症



美國紐約醫學中心在1997年公佈一項研究結果,證實銀杏葉能減緩老人癡呆症的病情惡化。這項研究是自銀杏葉中提煉出一種稱為EGb761的物質,他們讓309名老年癡呆症患者服用後,追蹤他們的病情。發現他們病情惡化的速度比服用安慰劑的對照組病患要慢上六個月,研究也發現這些病患的記憶力有所改善。美國紐約醫學中心最近更利用電腦來記錄銀杏葉對腦部神經的影響。他們讓實驗者分別服用40mg、120mg與240mg的銀杏葉萃取物,並用電腦記錄他們的腦波,結果發現服用劑量愈高的銀杏葉萃取物,所產生的效果(包括認知能力、意智清醒度)也愈強。他們也將銀杏葉的療效與其他用來治療憂鬱、沮喪等症狀的藥物比較,結果發現,銀杏葉濃縮制劑的效果與經常被用來治療老人癡呆症的藥,效果相似。


3.抗氧化作用



銀杏葉中含有大量的黃酮體,根據許多研究,黃酮體具有抗氧化的作用,能使身體免受自由基的破壞。所謂自由基是指身體中一種不穩定的份子,它會破壞身體組織與健康的細胞,使人容易生病。自由基產生的原因,可能來自於基因突變、疾病、老化或環境污染等等,抗氧化劑能預防自由基的形成,進而使身體更健康。

   


美國醫學界就指出,銀杏葉雖能促進血液循環,預防心血管疾病,但如果病人同時在服用其他治療心血管疾病的用藥,包括阿斯匹靈,也可能與其他藥物起作用而引起不可預知的危險。在美國就有人在服用高劑量的銀杏葉萃取液數天後,發生中風的案例。而在一般健康食品店中的銀杏葉製品,成份與實驗室中的銀杏葉萃取物並不相同,因此未必有相同的療效。如果想要使用銀杏葉來改善健康,最好能先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況並且與醫生討論後再使用。


 

2006年10月24日 星期二

靈蛇(禪密)築基功

築基功

練功夫,先要講築基,這是寶貴的經驗。練氣功,要求得氣,這是練功的關鍵。

建房有築基過程。沒有堅實的房基,硬是加磚添瓦,也壘不起高樓大。

學氣功也是這樣:練不好築基功,不能盡快得到“氣”和它的良好作用,不僅不能收到預期效果,還可能出現不良反應,即“出偏”。

氣功流派多,功法相異,但各有所長,學練的人均想有所收獲,但結果不盡然。究其原因,大多是急於求成,忽略了築基功夫,在起步伊始就犯了關鍵性的錯誤。錯誤定型後,糾正起來,煞費力氣。由古至今,眾多師輩強調築基,如“百日築基”等等,理由就在這裡。

“一寸光陰一寸金”。“光陰”,在這裡說的是築基過程或功夫。“金”喻做成效即得氣;就是說,花費時日和氣力,扎扎實實練好築基功,是必須的。這種“花費”正是“積累”;有了積累,爾後練功將一勞永逸。反之,好高騖遠,草率從事,或單從姿勢和動作方面考究,不能體用氣及其效應,走彎路、出偏差,因而不得不半途而廢,這才是個浪費。

上面說的是練氣功必須有的前提------學築基功夫。

靈蛇功的築基功自成體系,又層次分明,是一整套得氣方法。健康人欲治病於未然,可練築基功,進行全面鍛鍊。有人因為自身的“不宜入靜”和“活動受限”,或者客觀的“環境不佳”和“時間短缺”,只能操練靈蛇功築基功。實踐證明,這些人由原來的以醫藥為主、臥療養,到後來又站起來重新踏上工作崗位,這都說明禪密功是行之有效的,有其獨到之處。

眾多人反映:學練靈蛇功很快就有“氣感”,其原因是先學練了“築基功”。由於首先注重築基功夫,即得氣方法的鍛鍊,所以還沒有發現誰患了“出偏”症。


 


 


 


 


 




功法

-----從迅速得氣的練功方法,行之有效的築基功夫,談變化萬千、一勞永逸的築基功法。

本部功法有“展慧中”、“鬆密處“、“三七分力”、“三點一”和“四動”〈蛹動、扭動、擺動和蠕動〉及其逐漸擴展和深化的“由裡及表,內外相合”、“洗髓觀想、攝本歸周”等。


一、 姿勢與要求

站、坐、臥均可,以舒適自然為原則。闔目〈輕輕地閉起眼〉,自然呼吸。不要故意把呼吸拉長、縮短或者中間停頓,最好把呼吸忘掉,即“忘息”。最後過渡到似有似無,“似有者尚有有,似無者未真無”,即所謂“止息”。

操練築基功全過程,均闔目(1)自然呼吸。

展慧中

理與法  慧中,亦稱緣中、慧目,位於兩眉頭上凹陷處(不是一個點,是個窩。圖1)。它,象徵和表達智慧、慈愛和吉祥。它,是人體發放氣功信息(發射某種特異物質流,但又不限於己測出的光、電、磁和聲等,古人說是出“神光”)的一個主要窗口。

這個窗口,不僅可發,而且能收。發是為了探索,有其目的,有它的價值;收,是為了辨別,有作用,有效應。收,是對宇宙的萬有能而言。

練功有素者,發射氣功信息(即“神光”),可以作用於外。他(她)們又可以通過氣功手段有選擇地攝取外界無限的“質”和“能”,通過發──收──發這一循環激發和交換過程,形成有計劃的自我調節,或者進行助功和施治於人。

要點  展慧中,與“愁眉苦臉”相反,是把眉頭舒展開,有笑意。這種笑不僅僅著重在慧中部,更主要的是從慧中表達出“發自內心”的開朗、坦白、純潔、愛慕、善良、慈祥和布施於人的願望等等,是由內向外的。換言之,不是斤斤於肉體某一部位及笑的廣度,說“似笑非笑”還不到家,而是重在精神方面的,發自內心的笑及深度,是“笑從內心起的笑不休”──笑得開心,笑得永恆,即“槃笑”。

體鬆,心笑,息平,三者融會貫通,化而為一,即可“陰平陽祕,真氣從之,正氣內存,邪不可干”,加速步入“氣功態”(2),盡快地收到鍛鍊和治療的效果。

鬆密處

理與法  密處,亦稱海底、地戶。男子,是位於陰囊與肛門之間;女子,在於大陰唇聯合與肛門之間。它不是一個小點或部位的表面,而是一個“體”,其深度和廣度可連通小腹腔。它可接受外界的賜予,又可以由此攝取,再通透全身,進行沖洗,吐故納新。它可以媾合人體先天氣(生前固有的生命能)和後天氣(生後所具有之生命力),進行“法輪運轉”(3)。可以助人,可以與天地交換信息,取得能量,進而與宇宙同呼吸、共命運。因而它是從“人天相應”手,取得“人天效應”,達到“人天合一”目的的必由之路。

要點  密處,是氣機運行的主要通道和樞紐重地,但很不容易鬆開。被喻為“鐵門”。欲想鬆開他,必須理解和掌鬆開的方法和適度。說是“似尿非尿”還不夠,方法是用意不用力。鬆下來之後,兩腿裡側(相當於中國經絡學說中的陰蹺)有溫熱感,外陰部有輕微的電麻感和稍微的性感,這是適度。

展慧中與鬆密處,上下配合而同步,陰陽交泰之後,即可“體酥、心融、樂陶陶”;這是效果和目的。

展慧中和鬆密處,不限姿勢,可隨時隨地操練,要“念茲(常想),在茲(常練),常惺惺(經常體察和保持氣感)”。

展慧中和鬆密處,是禪密功的組成部分,是練任何一部功法(包括派生功法)不可缺少的一種基本功夫。

三七分力

理與法  展慧中和鬆密處之後,在站勢中的要求:

(1) 兩腳分開與肩同寬(腳尖稍向外撇),把體重秩7/10平均分別落在兩合個腳跟上,3/10在腳掌(腳趾要鬆散、平鋪,要微微地動)。

(2) 兩膝既不彎曲又不僵直,膝關節保持滑利狀態在微微地動(圖2)。

(3) 髖關節要鬆。鬆的竅點在腰,把腰椎生理性前彎消滅掉,即收臀;或者把跨部微微向前挺一些就可以了(圖3)。

(4) 鬆肩,腋要空虛(兩肘尖略向外撐即可),兩臂下垂,手指自然分開,微微地動。

(5) 頸椎豎立,頭部略有向上提或頂的感覺。

上述要求,用口訣來概括,就是“指、趾散,腋空,頭頸虛頂,密處鬆,體重落於踵”。

是為了便於全身放鬆,有利於氣血運行;與展慧中相配合,

調身寧神、身心輕安自在,自身的生理功能和精神狀態得到大大改善。

練功到此階段,自覺先手足、後全身出現從來未有過的感覺,如輕微、舒適的溫熱、清涼、電麻或性感,即“氣感”,或謂之“得氣”。這是“氣”作用於生理進而進入生化過程又反饋於心理時的現象,是良性反應,是在受益,可以說是已經氣到生效了。

耍點  關於坐和臥的姿勢問題:

上述那種站勢是我們習慣了的,很自然很舒適,應該如此。禪密功要求一切順乎自然,在操練站勢中已有體現。坐和臥的姿勢,理所當然也是以舒適、自然為原則的,不必一反常態,改變如今坐椅子和沙發的習慣去席地盤腿而坐。

自然總是美的,又總是對的。

但,不論姿勢如何,仍要展慧中和鬆密處。展慧中和鬆密處是禪密功極為重要和寶貴的功法,不可輕視。在練功中它又是不可輕易地省略的。即使在日常生活中,亦要“念茲,在茲,常惺惺”,須臾不可離,“久持氣中氣,練就金剛身”(4)。

三點一

理和法  此要求只限於站勢。

頭頂(我們叫“天頂”),密處和兩腳開立後兩腳跟(雙踵)聯的中點,這上、中、下三點垂直一(圖4)

功用:可使身軀中正,不偏不倚,重心穩定;它是“三七分力”的補充,有利於全身放鬆。

這個要求,從力、意、氣等各方面講,它與“真人之息以踵”(5)相呼應。反之,身體歪斜,身體重心落於腳掌,或者落在體外,身軀某些肌肉處於收縮狀態,加之精神緊張,不宜入靜,久之,肌肉酸痛、顫抖甚至痙攣等等,輕者得不到練功預期效果,重者在練功中會出現不適感,或謂之“偏差”。

要點  綜合展慧中、鬆密處、三七分力和三點一等進行分析,不難看出各功法之間相互維繫、制約和相輔相成的關係,其內核就是“鬆”。

“鬆後能靜,靜中有定(6),定中有悟,悟中生慧”。“一鬆無有不鬆”,“鬆”是重要的第一步。


二‧四動

理與法  坐和臥勢除去不需要“三七分力”和“三點一”以外,與站勢一樣,均要按下列要求練功。

蛹動

蛹動前,要展慧中、鬆密處、三七分力、三點一,闔目,“內視”(7)脊柱。

自尾骨(胝椎)開始,做極為輕、柔、緩、圓(8)的波浪式(蛇形)的前後蛹動,一節一節連續地向上走,經過腰椎、胸椎和頸椎,依次向上蛹動。然後,再一節一節連續地往下蛹動(圖5-10)。由下而上,繼而再由上而下為1遍,操練3遍或6遍或9遍(女是2或4或6遍)。亦可視時間條件、身體情況和病情需要,根據自己感覺的最佳適度,選擇遍數(以下皆同)。

要點  “一節一節連續地動”是內視重要部位的依次序。“一節”雖然是指一個椎體,但不是此節動其他節不動。


擺動

接上勢。由尾骨開始,做極為輕、柔、緩、圓的波浪式(蛇形)的左右橫向擺動,一節一節連續地向上走,經過腰椎、胸椎和頸椎,依次向上擺動。然後,再一節一節連續地往下擺動(圖11-17)。由下而上,再由上到下為1遍,操練3遍或6遍或9遍(女是2或4或6遍)。

 扭動

    接上勢。由尾骨開始,做極為輕、柔、緩、圓的或左或右平面旋轉式的扭動,一節一節連續地向上走,經過腰椎、胸椎和頸椎,依次向上扭動。然後,再一節一節連續地往下扭動(圖18-27)。

扭動的遍數與蛹動、擺動同。

蠕動

蠕動是把脊柱的蛹動、擺動、扭動揉合到一起,互相交叉(不是交替)又相互推動,進行綜合性整體運動的導引動作。

操練時,蛹中有擺有扭,擺中有扭有蛹,扭中有蛹有擺,即所謂的“三合一”。這種三合一的運動形態,會因人而異,也很難描繪,因為它在不斷地運動,變化萬千。

初練時,不易掌握,“不在竅”(9)。熟練後,很是自得,“已有妙”(10),耐人尋味。

要點  練功到此階段,氣感更加明顯,收效更為理想。

這時已是氣佈全身,自覺通體溫熱或電麻,偶見脊柱形態(在體內或在體外),這是由於反覆內視脊柱的蛹、擺、扭,持久修習的結果。


由於脊柱多形態的運動牽連全身,包括內臟各器官,從而調整、增強了全身各系統的功能。

此外,因為運動神經和感覺神經均由脊柱傳導上行和下行,因而脊柱的多種運動,相對地講,有著調節和修復運動神經、和感覺神經的良好作用。這與中國傳統醫學的“諸髓皆屬於腦,故上至腦,下至尾胝,皆精髓昇降之道也”;和脊有“貫腎,填髓,通腦”的功效等說法相吻合,可以得到認證。

展慧中和鬆密處,可以導致全身鬆,“一鬆無有不鬆”。四動,可導致全身動“ 一動無有不動”。但鬆和動只是手段,其目的是通過鬆和動,以求得氣,進行調整。所以,在鬆和動的同時,要體察氣感,標本兼顧。若在精神上專注一點(意守一竅),在動作上單動一處,都會影響大局。

鬆開後才能更好地動,通過良好的合理的動,才能調整和改變積勞成疾後的“現有常態”(這是後天的常態)。反之,不鬆不動,或鬆後不動,不鬆硬動,因為都不全面,都不會收到良好的效果。不鬆不動,陷於僵,運動消失,生命將會告結;鬆後不動,等於懈,是消極、被動的;不鬆硬動,等於機械運動,日久招損。

靈蛇功的鬆,鬆有竅;靈蛇功的動,動在有竅,兩者相承,尢為奧妙。


二、 由裡及表、內外相合

理與法  這是“四動”在深度和廣度兩方面的體現,它要求:

脊柱動,牽連內臟器官,繼而波及到全身關節和肌肉,最後是一齊動,包括手指和腳趾也在動。

繼續動,使發自脊柱的動波及全身,直至膚毛,再擴展、延伸到宇宙的無邊無際……。

這是與外相通,進而解脫的高級功夫。是“由裡及表”,這個“表”是無止境的;從而“內外相合”。

為了加強“氣感”促進“氣作用”而取得“氣效應”又可把蛹、扭、擺連接起來(是先後交替,不象蠕動那樣的“三合一”),與兩臂的動作配合起來操練:

闔目內視整個脊柱。

1. 兩臂微屈,由身側向前平舉略高於頭,兩掌相距與肩同寬。同時,進行蛹動(圖28─30)。

2. 接著,兩臂分別向左向右分開,呈一字形。同時,進行扭曲。隨著身體的扭動,兩手掌逐漸指向一側,再分開呈一字形(圖31-36)。

3. 繼而,兩臂由頭側向下落,下落同時,進行擺動(圖32-43)。

兩臂向前、向橫和向下劃弧,這個繞環導引動作,要輕、柔、緩、圓。還要留意手指和腳趾也在微微地動。兩臂劃孤1圈為1遍,操練3或6或9遍(女2或4或6遍)。

在兩臂劃動和勿忘進行蛹、扭、擺的同時,進行擺動(圖32─43)。兩臂向前、向橫或向下劃弧,這個繞環導引動作,要輕、柔、緩、圓。還要留醫手指和腳趾也在微微地動。

兩臂劃弧一圈為一遍,操練3或6或9遍(女2或4或6遍)。

在兩臂劃動和勿忘進行蛹、扭、擺的同時,還要勿忘脊柱,這是「動靜兼用」「動」(導引動作),是在鬆靜的前提下和在這一基礎上進行的,兩者相輔相成。

體會  舒展大方,納天容地,氣勢磅礡,吞吐乾坤。

闔目視察,內景外象,時而顯現。


三、 洗髓觀想、攝本歸周

理與法  這是展後可放可收、鬆時可動可明靜、鬆中連通小腹腔、動中內視脊柱,繼而擴展、延伸到宇宙的無邊無際,為期全始全終而進行的收功方法和收功過程。

接上勢。停止兩臂回環運動,量將由體側平舉至頭上,「合十」(10)(實心合掌(11))然後下落至胸前(虛心合掌),兩掌分開,下插至臍下,結「解脫印」(一)(兩手拇指相抵,食、中、環和小指互相交插。男,左食指在上;女,右食指在上(12))。注意鬆肩、墜腕,掌心斜向上,對臍(圖44—51)。

內視小腹腔中心。

「洗髓觀想」是「攝本歸周」(13)的開始收斂,其中「以意領氣」、「以氣洗髓」的觀想方法,是「攝本歸周」的妙用的過程。這是禪密功各部功法收功時——「攝本歸周」中必不可少的高層次意念法。古人云「髓淨則見」,說明存神於髓,並上下往來,日久可內外照見,了了分明。「攝本歸周」之後,在輕輕地睜開眼,練功結束。

體會  綜合「四動」、「由裡及表」、「內外相合」和「洗髓觀想」、「攝本歸周」來談。靜極生動;萬物在動;動則生,靜則養;陰陽交泰,變化萬千……。理解了上述動與靜的基因、產生、作用及其發展等論點,對於有關氣功的內涵及其應用等,就可以理解。氣功中靜──動──靜或者是動──靜──動,就是說誰先誰後,誰主誰次,孰是孰非,哪個是手段,那個是目的,抑或都是過程等等一些疑問,也就可以找到答案。

學練氣功的目的是受益,要求生效。功效如何在於功法,這同優良的產品出於良好的生產手段一樣。法,通過實踐來體現,同時也證驗了法的優或劣。所以,法是關鍵,是根本,但還要經得起歷史驗證或長期的考驗。

氣功所以有效,在於「氣」的內作用和外作用。「氣」的產生及其作用又在於功夫,而功夫是由人來掌握來運用的。運用的是「法」,而不是別的什麼。因此,可以做出這樣的結論:有了好法,才能得氣,才能生效,但是要下功夫。古人說,要「法功兩相依」。

內主靜,外主動。

靈蛇功的「內」是自身,「外」是宇宙。「靜」可孕育生養,「動」可成長壯大。

靈蛇功的對內要求是在「鬆」(慧中、密處以致全身)的基礎上,也就是在靜的前提下(鬆後方可靜),進而「動」(脊柱以致全身)。對外的要求是通過輕、柔、

緩、圓的「動」(由體到宇宙的無邊無際),進而「靜」(內外照見)。

實踐証明:

以靈蛇功特定的氣「先生於內,後取於外」的練功方法、「雖生於內、卻取於外」的功能來源、「外為我用」的練功目的為依據,可以說「四動」、「由裡及表」、「內外雙合」、「洗髓觀想」和「攝本歸周」是禪密功基本和主要的築基功夫,是理、法、能、效俱備,言之有據,行之有效的。

注:

(1) 闔目:是輕輕地閉眼。因為闔目後要遙想遠視,或者要內存脊髓以致全身的骨髓,小腹腔,觀想天根(天的高又告、無限高的地方)或地根(地的深又深,無限深的地方,並不是其位在時下的那「地根」)等,就不是諸如半睜半閉,外光尚可透於內的道家功法中的「垂帘」了。

(2) 氣功態:是非醒非睡,又半醒半睡,也不是在作夢的另一種神態和另一種感受。這種神態有益於身心,這種感受是特殊的享受。

(3) 法輪運轉:一般是指「氣」在體內,通過意識支配,鞍一定法則和某些渠道運行說的;也可用來說人體與宇宙、場與場之間的相互交流。

(4) 久持氣中氣,練就金剛身:「氣中氣」的第一個「氣」是指對氣的調動,第二個「氣」是指對於氣的感受。氣中氣是「陰陽合氣法」功法的築基功之一。簡要地說,它要求內氣經常、永久地運行於天頂和密處之間;通過精勤修習,就可以練成不敗之體。

(5) 真人之息以踵:練功到一定時間,呼吸會自然地均勻細長起來。真人,指練功有素者言。踵,是形容呼吸深長。

(6) 定:泛指精神狀態,謂「心專注一境而不散亂為定」。有是指練功的時間、過程和程度等。

(7) 內視:靈蛇功的內視,是假設眼球分前後兩個半球,各半球都有瞳孔。開目練功時,用的是前半球的瞳孔。闔目練功時,不論是內視小腹腔中心、骨髓、在腹內「劃三圓」(見「陰陽合氣法」),還是體察脊柱蛹、擺、扭的部位及其形態,都使用後半球的瞳孔。這種實屬意覺(內識)的功夫,一可排除雜念(淨心),二可導引氣行(意領)。久之,可練出自我和內察體內各組織及病變情況的功能;意到氣到,氣到生效,自然我氣攻病灶,試治疾病。這種功夫,是日積月累而成的,是在不斷修持中得到的。只要穩步操練、細心體驗,功到自然成。禪密功功夫,是體驗──領悟──超能力──有作為的過程和體現。

(8) 輕、柔、緩、圓:輕於重相反,使指力量而言;柔與剛相反,是指型態;緩與急相反,是指速度。這都容易理解和掌握。圓,它要求「動」無楞角,「力」不間斷,可大可小,又變化萬千,是高級功夫。

(9) 不在竅:竅,包括方法、部位、方向、時間、走向、範圍、進度和程度(強度和密度)等等,是指「用」的方面說的。不在竅,就是說沒有找到上述某一方面的關鍵所在和掌握它的規律。

(10) 已有妙:妙,包括感覺、體會、感應和效果等,多用在「體」的方面。已有妙,就是說在有竅之後,由感覺自覺上升到理性認識。也可以用在身心兩個方面。說明一點:妙,無窮無盡,沒有標準,不易衡量,不可思議,有時是難以用語言表達的。

(11) 合十:原本是佛教徒的禮拜姿勢之一,亦稱合掌。合掌分「實心合十」「虛心合十」。多是左右手指並攏向上,及將置於額上或鼻下或胸前。合十,是手印之一就好是基本和簡單的手印,依密教的解釋,右手代表佛陀,左手代表眾生;合唱的手印,為佛陀與眾生結合在一起的象徵,現時是取其「人天合一」之意象。

(12) 手印:是佛教徒編結手指,以示心意、以為標誌用的。佛教各宗派手印各異。古人用玉、銅、骨刻指環,鏤有圖像或文字,使物亦稱「手印」。

(13) 攝本歸周:佛教中密教派講禪定有云:「出息,周通法界;入息,攝本歸周。」這是在說功法和功能,其中有對身心兩方面的要求,由外為我用、周而復始等內涵。本功法用以斂氣歸元,或謂之「收功」。




2006年10月23日 星期一

十月份活動 - 地藏菩薩灌頂

茲訂於2006年10月29日(星期日)上午11:00---13:00於石硤尾白玉樓本中心內,由加嘛昇既上師(譚寶能師傅)主持「地藏菩薩灌頂」活動,修地藏菩薩之善法持頌地藏菩薩心咒的,能獲諸大功德利益:



行者可延年益壽;所求如意;無水、火災侵害;滅除一切驚恐、惡夢、損耗之事;家宅、出入得護法神保佑平安;亡故祖先超升天界脫離惡道之苦;常遇到佛法、誦經、佈施、造佛像等一切善事。歡迎有緣善信參加。